Conditions and Treatments
肢端缺血性疼痛

由于四肢血液供应不足而出现的疼痛症状在各种疾病症状中占据中心地位。外周组织缺血能够导致出现疼痛以及功能障碍。疼痛是一些严重问题的信号。有两类涉及肢端缺血性疾病,一是严重的血管性疾病,另一是雷诺氏现象。雷诺氏现象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病因

严重的血管性疾病中主要代表就是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常见于五十岁以上患者,常常是由于高血压或者糖尿病导致的动脉硬化而来。

原发性的雷诺氏现象——雷诺病,是一种原发性疾病,病因不详。可能与中枢及周围交感神经功能紊乱、肢端血管缺陷等因素有关。

继发性雷诺氏现象往往都是系统性疾病一种表现,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Buerger氏病甚至副肿瘤综合征,有的时候甚至还有可能是化疗的副作用。

表现

雷诺病主要见于年轻女性,寒冷和情绪激动是诱因,典型的患者每次发作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缺血期、却氧期和充血期。呈现为间歇性肢端小血管痉挛或功能性闭塞而局部缺血,肢端皮色发作性苍白、紫绀、潮红,或疼痛及感觉异常,重者可见肢端发生溃疡、坏疽、寒冷或激动时激发。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主要累及四肢中、小动静脉,以下肢血管病变为主。好发于男性青壮年,女性比较少见。起病隐袭,进展缓慢,呈周期性发作,根据病程的演变和肢体缺血的程度,可分为三期,即局部缺血期、营养障碍期和组织坏死期。肢体麻木、发凉、酸胀、畏寒、间歇性跛行,持续性的静息痛和夜间痛,常有游走性静脉炎表现,下肢动脉等动脉博动减弱,消失。后期症状加重,出现严重的疼痛,静息痛更加明显,夜不能寐,屈膝抱足而坐,直至出现肢端坏疽。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常伴原发性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动脉硬化或糖尿病;病变动脉常为大、中动脉,较少侵犯上肢动脉;X线成像可显示动脉有不规则的钙阴影;无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表现。

诊断

上述疾病主要根据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加以诊断,辅助诊断可以进行皮温的测定、血管的彩超检查以及动脉造影等。

治疗

对于肢端缺血性疼痛这一组疾病来讲,主要以治疗原发病的为主,促进循环改善肢体供血为原则。如果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可以考虑微创介入治疗技术。对于上肢,我们推荐的治疗方式为“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术”该方法简单有效,诊室内即可实施;而对于下肢我们则推荐“影像引导腰椎交感神经阻滞术”。这些该方法具有缓解血管张力,扩张血管,促进侧支循环建立的作用。通过化学性毁损或者采用射频热凝技术可以获得更加持久的治疗效果。
影像引导交感神经阻滞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