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ditions and Treatments
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症

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CRPS)是指继发于意外伤害、医源性损伤或全身性疾病之后,出现的以严重顽固性、多变性疼痛,营养不良和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36-46岁,女性偏多。国际疼痛研究会将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症分为两个类型,即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I型)及灼性神经痛(II型)。

病因

导致出现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症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在如下情况下容易导致出现,如骨折、韧带拉伤或扭伤、手术后、挫伤和挤压伤。

对于该病的病理有多种解释,主要认为: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外周机械和痛觉感受器致敏、中枢传入的改变、神经源性炎症等学说。普遍认为,交感神经系统在该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的作用。

表现

1.疼痛:大多数患者因机械性、温热性、精神性、情感性刺激而诱发自发性疼痛、痛觉超敏及痛觉过敏等神经源性疼痛、在损伤后3-6个月甚至更久,仍可表现有稳固性疼痛,并向周围扩散。

2.营养障碍:在损伤部位及其周围组织常伴血管运动神经功能的障碍,出现肿胀感或水肿。皮肤发汗,多表现为湿润、潮红、皮温高低不定,后期皮温呈下降趋势,表现为缺血性变化。随着疾病的进行性发展,毛发、指甲的生长速度有加快转为减慢,并逐渐出现皮肤菲薄、指甲卷曲失去光泽。

3.运动功能:早期可出现握力下降和精巧运动功能降低。由于运动范围的减小,肌肉失用性萎缩而致关节变得僵硬。患者常在病程6个月以后,因皮下组织萎缩,皮肤变薄光亮,受影响的皮肤出汗增加或减少。若肌筋膜肥厚,还可导致关节挛缩、骨质疏松。

4.影像学:X线可见骨质疏松;红外热成像异常表现为病变区温度较健侧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或降低。

诊断

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I和II型的诊断依赖于临床表现,因为目前尚无单一的检查可以确诊该病。对于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I型的诊断目前普遍接受的标准如下:

1.有制动史或其他损伤史

2.疼痛、异常性疼痛,或与损伤区域不相关的痛觉过敏

3.区域异常的出汗或水肿,皮肤血流情况改变如皮温改变(与健侧相比温度差大于1.1度)和皮肤颜色的改变

4.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II型的诊断,目前普遍接受的标准如下:

1.伴随神经损伤出现的疼痛,异常性疼痛或痛觉过敏,不一定局限于受损神经的分布区域

2.区域异常的出汗或水肿,皮肤血流情况改变如皮温改变(与健侧相比温度差大于1.1度)和皮肤颜色的改变

3.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治疗

尽可能及早寻求减轻疼痛的方法,同时积极开展康复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神经阻滞,包括交感神经阻滞、硬膜外阻滞和蛛网膜下腔阻滞,也可以考虑实施脊髓电刺激术或蛛网膜下腔镇痛泵置入术。东澳专科目前提供影像引导的腰椎交感神经阻滞术和射频热凝术。